王羲之被誉为“书圣”,他在书坛的地位相当于孔子在天下读书人心目中的高度,那些敢于批评他的人,要么是有真才实学,要么则是狂言欺世。而有一位书法家,他称二王书法为“恶札”,直言自己弥补了他们的不足,而且苏轼也认为他可比羲献,此人就是米芾。
图片
据记载:“米元章初见徽宗,命书《周官》篇于御屏。书毕,掷笔于地,大言曰:'一洗二王恶札,照耀皇宋万古。’徽宗潜立于屏风后闻之,不觉步出纵观。”苏轼直言:“(米芾字)风樯阵马,沉著痛快,当与钟、王并行,非但不愧而已。”
图片
徽宗平生一大乐趣便是看米芾写字,米氏“临终绝笔”《舞鹤赋》,便是奉赵佶敕命而作。这件作品是米芾“人书俱老”之作,也是书法史上唯一一件被官方评为“空前绝后”之作,此语出自元文宗之口,由柯九思写于《舞鹤赋》卷首。
图片
《舞鹤赋》全卷纵约34厘米、横接近8米,总计98行、450余字,字径大小不一,小的约5厘米,大的足有10厘米,全卷雄健开张、气势恢宏,这部大字行书填补了书法史上的空白:示范了“魏晋笔法”如何写大字。
图片
米芾此作看似狂放不羁,实则笔笔有法度,米芾自评:“盖取诸长处,总而成之。既老始自成一家,人见之,不知以何为祖也。”此作曾被宋徽宗、宋高宗、元世祖、元仁宗、元文宗、乾隆等视为“至宝”。
图片
《舞鹤赋》中侧锋并用,起笔如“快刀斩阵”,“鲍”字首笔以侧锋斜切入纸,瞬间转中锋行笔,形成“尖头圆腹”的形态。行笔提按骤变,以长横为例,中段轻提如游丝,收笔重按如坠石。转折处方圆互济,时而折笔方硬如钢钩,时而转笔圆融似玉筋,刚柔对比间展现八面出锋的掌控。
图片
米芾的字讲究以势代法,抛弃刻意的提按装饰,通过手腕快速翻转自然形成笔触变化,正如米芾自评“臣书刷字”。结字欹侧险绝、危中求稳,比如“清” 字三点水呈弧形排列,右部“青”字上紧下松,形成左顾右盼的呼应。
图片
《舞鹤赋》因字赋形,随势生变,遇笔画少则舒展,遇结构繁则简省,将书法笔法与性情完美融合。清代包世臣赞其“无一处平稳,却无一处不稳”,点出其险中求稳、动中寓静。作为米芾一生的“收官之作”,《舞鹤赋》笔法精熟多变,笔画、结字跌宕起伏又回归平淡天真。不论是丰富书写技巧,还是克服书写时的板滞,都大有裨益。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